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堅持人民群眾健康優先發展,構建支持生育的政策體系,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化的國家戰略,促進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完善公共衛生體系,健全重大疫情防控和治理體系,加強應急能力建設,有效遏制重大疫情蔓延傳染病。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我們堅持以人為本、生命至上、動態清零的原則,開展人民戰爭、一般戰爭、阻斷戰爭抗擊疫情,最大限度地保護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重大積極成果。
我們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理念,持續為兒童、教育、就業、醫療、養老、住房和弱勢群體提供服務,建設世界上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和醫療保障體系。
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和人口結構,要求建立世界上最大的醫療衛生體系。中國作為世界上唯一擁有十億人口的國家,自然擁有最大的潛在醫療衛生需求。
一方面,中國社會人口經濟結構分析問題日益凸顯,這亟需進行全方位加強我國醫療環境衛生服務體系制度建設。根據 2020 人口普查數據,中國 60 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已高達 18.70%,14 歲以及下人口占比則低至 17.95%,亟需鼓勵生育和應對老齡化,這需要我們建設一個涵蓋人民群眾生老病死的全方位提高醫療機構衛生管理體系。
另一方面,中國的健康消費水平仍然遠遠低于發達國家。隨著中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醫療衛生行業將面臨更多的升級消費需求,人民群眾迫切需要一個更加強大和完善的醫療衛生體系,醫療消費水平有望接近發達國家。
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建設備受重視,基層醫療設施亟需補短板。二十大報告再提“健全公共衛生體系,加強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和應急能力建設”。新冠疫情使得公共衛生應急體系建設受到空前關注。
這一疫情暴露了我國疾病防治短板和醫療資源分配不足和不平衡的現狀。具體來說:
第一,我國居民人均ICU床位數以及配置遠低于其他發達地區國家。據OECD數據,2020年中國每十萬人ICU床位數為4.5張,遠低于企業同期經濟發達我們國家,如德國28.2張、美國21.6張。
二是醫療衛生資源總量不足,質量有待提高。我們2021年的醫療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例為6.5% ,而經合組織(OECD)平均水平為8.8% ,而美國為18% 。
第三,資源主要分布進行結構設計不合理。空間上,東西部醫療信息資源管理發展水平差距大,優質醫療服務資源集中在沿海地區;結構上,三級醫院承擔大量醫療行為,優質醫療技術資源供給不夠充分。
在此背景下,疫情發生后,有關部門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以優質醫療資源為代表的三級醫院下沉,指導基層三級醫院建設。
2022年5月,國家辦公廳發布《關于以縣城為重要載體推進城鎮化建設,通過招投標推進縣級醫院(包括中醫醫院)改革的意見》 ,支持人口達到一定規模的縣改進縣級醫院,促進三級醫院設施和服務能力建設。
同年5月,發改委、衛健委等聯合印發《有序擴大我們國家經濟區域醫療服務中心主義建設社會工作管理方案》,有序擴大自己國家區域醫療技術中心城市建設,到2022年底基本可以完成全國范圍內的規劃布局,力爭國家區域醫療中心建設覆蓋全國所有省份。
從目前的結果來看,疫前抑制的新建醫院項目數量已明顯恢復,連續兩年創歷史新高。與此同時,衛生部門和醫藥制造部門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在2021年初達到峰值,隨后有所下降。但是,衛生部門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仍然較高,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高于制藥業,表明醫療衛生體系建設保持高速增長。